English

我们是谁?

老市村现在算有房子的户数总共88户, 人口近400人。老市其 实以前不叫“村”, 它就是一个“市”, 是可以追溯到宋朝时驻军建制时期。从建“市”直到民国时期, 它已经发展成了海头镇政治, 经济, 文化教育中心。(儋县志民国版记载)。老市人以前讲的不是儋州话, 而是“军话”, 又称“官话”(据专家分析军话属于四川古话)。它跟“新洋”, “中和”(苏东坡发配的地方)讲的话一样, 这些地方之间的距离大约都是20多公里。老人传下来的一句古话“5铺路”。根据何以端的《琼崖古驿道》的记载, 从老市到新州, 中间经过.........老市现存的庙堂有“康王庙”和“天后娘娘庙”。康王庙供奉的是一名古代将军康保裔, 是乾隆钦使监造(儋县志记载)。这个信仰供奉的是为国捐躯的将军, 到了清朝还有皇家的加持, 古代普通村落应该不会有这样的信仰和待遇。所以, 我们更加认为老市人的先民就是宋代王朝的屯军。

我们拥有什么?

感恩, 老市的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上百棵酸豆树, 也感恩大自然给予我们淡咸水交汇珠碧江, 让老市长大的孩子们都有游泳及抓鱼, 摸虾蟹的乐趣, 妇女们年年都有挖的“luen”(术名绿紫蛤), 妈妈们做的luen饭也是我们老市村自创的一道特色饮食。天后庙, 康王庙的香火从古保留至今, 每年端午的龙舟赛是全村上下中老青男女参与度最高的节日, 十月十庙会, 妇女的调声跳舞, 每户人家的红白事, 大家在广场一起帮忙做村席, 最具有文化的当属”赠字“这个为逝者准备的仪式, 村里”先生“齐聚一堂与逝者家属悼念缅怀, 运用书法和诗词来中华文化的基石-汉字。还有我们传统生计---做盐。2022年我们依靠政府的生态修复项目将消失了26年的盐田重新恢复。这些容易看得见的地方传统, 还有很多那看不见的, 存在很多村民的脑子里和手艺里, 民间故事, 生活经验与智慧, 到自然里用什么草可以治病, 用什么可以作为食物, 如何做酒饼, 怎么酿酒, 怎么做腐竹……

我们的母亲河珠碧江与村树酸豆树

位于老市北面一条入海口的珠碧江, 淡咸水交汇的河口生境, 有各种各样的螃蟹, 以招潮蟹数量居多, 丰富多样的贝类, 鱼虾等等。虽然经历了一段疯狂的高密度, 高污染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浪潮, 给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, 一度丰富的底栖生物, 螃蟹, 贝类几乎消失殆尽。而那些养殖户, 包括老市居民, 破产, 负债, 跑路……鱼塘也陷入大量闲置, 渐渐荒废破败的状态。对虾养殖这几年的停滞, 现在珠碧江河口一带又恢复了自然的生机, 招潮蟹回来了, 赶海的妇女也能挖到贝类了, 水鸟越来越多了。113棵酸豆树, 大多都是上百年的古树, 绿葱葱的将老市居民区包围着, 也有融入在老市民居的前街后院中, 给居民提供了日常的阴凉, 还有一年又一年的酸豆果实。那是一代代海头人童年一想到就流口水的“零食”。

我们的公共空间-平民书馆

平民书馆始创于2017年01月, 位于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老市村, 处于海河交汇处, 面对着美丽的珠碧江。书馆共2层, 有院落, 客厅, 书房, 民宿, 观景平台, 有两棵茂密古老的酸豆树在书馆建筑里长出来。创始人是谭喜云, 当地的村长。出于冲破壁垒, 建立连接的动机, 出于对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关注, 谭喜云返乡驻扎, 创立书馆, 服务地方社区。平民书馆积极融入当地社区, 积极参与乡村社区里的公共事务, 包括教育, 环境, 文化, 生计等。它类似一家“医馆”, 可以“医”人, “医”社会, “医”自然环境。